历史资料显示,尧和舜这两位古代帝王都曾用这个字自称。不仅在《尚书》里有记载,《左传》中也有出现,当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使用的。虽然《论语》里也提到过这个字,但都是引用更早的典籍和古人言论,所以我们暂时不讨论《论语》中的用法。
从《尚书》和《左传》的记载可以看出,当时能用"朕"自称的都是大人物,比如周天子、尧舜这些帝王。秦始皇把这个称呼固定为皇帝专用后,历代君王都沿用了这个习惯。不过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,偶尔也有不守这个规矩的特例。
【二、官家】
宋朝的皇帝有个特别的自称习惯,他们不叫自己"朕",而是喜欢用"官家"这个称呼。有趣的是,不仅皇帝这么自称,老百姓和官员们也不喊"皇上"或"陛下",同样用"官家"来称呼皇帝。
关于这个称呼的由来,后世有很多种说法。有人认为赵匡胤得位不正,心里有愧,不敢以"皇帝"自居,所以才用了"官家"这个低调的称呼。也有人说,宋朝军事力量薄弱,连金兵都能长驱直入,所以后人就给它起了个"弱宋"的外号。
按照这种思路,人们又开始议论赵匡胤当年称帝的合法性,普遍觉得宋朝太软弱。但能当上皇帝的人,怎么可能被这种小事吓住?从整体来看,宋朝的做法其实很有战略眼光。
宋朝建立前,中原地区刚熬过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。那会儿政权像走马灯似的换,新王朝刚建起来没多久就垮台了。连年打仗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,那可真是不用多说了。
连年战火让整个中原大地分崩离析,人们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。直到赵匡胤当上皇帝,这种混乱局面才被控制住。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动荡,中原地区已经很难再凝聚成一股力量了。
老百姓一时半会儿很难真心接受这位新皇帝,之前的事情让他们像惊弓之鸟一样提心吊胆。为了赢得民心,宋朝的皇帝不得不放下身段。要知道光有本事和军队可不行,老百姓的支持才是坐稳江山的关键。
宋朝皇帝为了显得更亲民,不再用"朕"或"皇帝"这种正式称呼。改用"官家"这个叫法,一下子就让老百姓感觉亲切多了。其实不管怎么称呼,百姓对皇帝那种天生的敬畏感始终都在。不过去掉"皇帝"这个头衔后,确实能让人感觉不那么高高在上,更容易亲近。
想要稳固政权,既要赢得民心,也要搞好官员关系。新成立的宋朝,朝中不少官员都是前朝老臣或寒门出身。用"官家"这个称呼显得更接地气,有助于拉近与大臣们的距离。
跟武将的直来直去不一样,宋朝的文官大多心思更细腻敏感。皇帝这样对待他们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忠诚,再加上祖宗定下不能杀文官的规矩,宋朝成了历史上名臣辈出的朝代。
不过除了巩固政权这个原因外,宋朝还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困境——自身实力不足。从开国到灭亡,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,始终都没能完成全国统一。早在建国初期,边境就盘踞着虎视眈眈的邻国势力。
可宋朝这时候重文轻武的风气太盛,军队战斗力哪比得上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。他们不敢自称皇帝,其实也是实力不够硬气,怕招来祸患。既然打仗打不过人家,要是还不知天高地厚地逞威风,那不是自找倒霉吗?
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宋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以小心谨慎著称。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,这种保守态度其实也是形势所迫。
【三、不穿龙袍】
大家都知道赵匡胤当年是怎么当上皇帝的,那个著名的"黄袍加身"故事流传了上千年。这种当皇帝的方式在历史上从没见过,确实让人觉得很神奇。
从这段内容可以看出,宋朝确实存在龙袍,否则赵匡胤登基时穿的龙袍就说不通了。不过后来宋朝不再使用黄色龙袍,这背后有多方面原因,我们先从五行学说的角度来分析。
秦始皇选择穿黑色龙袍是有讲究的。古代帝王讲究"德运"之说,每个朝代都有对应的五行属性。秦朝崇尚水德,水对应黑色,所以秦始皇穿黑袍。后来各朝代的德运不断变化,比如宋朝属火德,火对应红色,因此宋朝皇帝就改穿红色龙袍,而不再用黄色了。
但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,这与前面提到的道理类似。众所周知赵匡胤特别重视文官,整个宋朝对读书人都格外优待。
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公开表示要"和文官集团共享江山",这跟早先"皇帝与王家共掌朝政"的情况很相似。不过区别在于,以前皇帝只是把权力分给王家一个家族,而现在是要让所有大臣都能参与朝政。
在这种情况下,皇帝也不能搞得太特殊,得和官员们保持亲近感。要是皇帝穿着金光闪闪的龙袍,还怎么跟大臣们平起平坐?从后来发现的宋朝皇帝和官员的服装来看,他们的穿着其实差别并不大。
从外表和颜色来看基本都差不多,主要区别可能就是衣服上的刺绣花样。宋朝这个朝代处境挺尴尬的,虽然占据了中原地区,但既没能完成全国统一,在地位上也总是矮人一头。
宋朝面对北方强敌时总是处于下风,不管是北宋时对抗辽国、金国,还是南宋时对抗蒙古,都只能选择隐忍发展,维持双方微妙的平衡关系。这些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但文化落后,行事作风比较蛮横,宋朝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大军压境的灭顶之灾。
【结语】
宋朝的皇帝在历史上算是比较安分的,他们本身本事不大,很多想法都实现不了。整个宋朝几百年间,论治国打仗的本事,基本上都比不上周围的国家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