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博雅》:“襌襦謂之襜裿。”
“襌襦”即“单襦”,指无絮(填充物)且无夹层的单层短衣。其名称来源于东汉《释名·释衣服》:“襌襦,如襦而无絮也”,强调其轻薄特性。与“複襦”(夹层或填充棉絮的短衣)相对,襌襦更适用于温暖季节或日常活动。
《释名》
历史上,襜褕的形制与深衣相似,但主要区别在于深衣多用曲裾,而襜褕则采用直裾。深衣的上衣和下裳连为一体,覆盖全身,而襜褕则宽大宏裕,只遮挡身体而不影响四肢活动。此外,襜褕的长度通常至膝下或踝,与深衣的紧贴身体不同。
从“襌襦”、“襜褕”的形制推测,“裿”字应是借“旖”字的“飘动、舒展”义而造,作“宽大的单衣”义,时人称之为“褒衣”。
扩展阅读:
三国时期的服饰类型主要包括袍、襜褕、襦、裙等。这些服饰在两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,但整体风格简朴实用,注重实用性。
袍:袍是三国时期男子的主要上衣,通常为直身单衣,款式多样,包括曲裾和直裾两种。袍的材质多为绫罗绸缎,富贵人家穿华丽的绫罗绸缎,普通人家则穿短衣长裤或粗布短褐。
襜褕:襜褕是一种直身单衣,款式与袍类似,但更轻便。它在三国时期非常流行,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背景下,更显简洁实用。
襦:襦是短衣,通常与裙搭配穿着。襦的样式多样,包括圆领、交领等,材质多为丝绸。圆领内衣在平民服饰中较为常见。
裙:裙是女子的主要下装,样式多样,包括长裙、褶裙等。女子的裙装通常较为宽大,颜色鲜艳,装饰华丽。
古文释义
【集韻】去倚切,音綺。
【博雅】襌襦謂之襜裿。
又隱綺切,音倚。【類篇】裿䘦,衣貌。
【玉篇】好也。
来源:汉字历史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