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乃文明古国,素有礼仪之邦之称,“礼”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,古代礼仪的说法有“三本”即“天地生之本”、“先祖者类之本”、“君师者治之本”。 将师礼列入“三本”之一,可见拜师礼之重要性。
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师道尊严,尊师重道。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头等大事,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要举行拜师仪式。“入泮宫,出府学,上青云路”,古之求学者,只有举行拜师仪式,入了泮,才能够算正式进入了孔学的大门。武术也不例外,两仪门更是如此。
兵者,国之器也,武者,止戈也。两仪拳,不仅仅是一种拳术,更是一种文化,其点穴功夫乃武林绝技,两仪拳属内家拳术,需有高尚武德,历代宗师授徒甚慎,从不轻意外传,所以此拳在世间流传甚少,精通此拳的更是为数不多,仅局限于皇宫及大内高手之间。千百年来,它的传承一直靠师父口传身授形式,代代相传下来,此拳昌盛于宋,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,
俗话说的好“树有根,水有源”。传统文化讲究师承,没有拜师学习,就没有师承、“不正规”。
拜师仪式的重要性:
一是一脉相承的精神需要。香烟飘渺,法界蒙熏,面对列祖列宗神像、牌位,庄严静穆,心交神合,滴水汇海,承前启后,一脉相承。
二是传承“真功夫”的亲情需要。一日为师,终身如父,师徒关系犹如父子关系,师视徒弟如己出,爱之切切,授之殷殷,唯有对弟子负责之心,才会有不厌其烦因材施教、毫无保密尽心传授之劳,将原来父子相传的技术传给徒弟。而弟子的言谈举止、行为表现、水平展示、社会的口碑等各个方面,也关系着师门的荣辱。这也是一种责任。
三是明确师徒关系的公证需要。拜师仪式上,引荐师、见证人、乡绅名流、武林界同仁、同门师兄弟汇聚一堂,共同见证拜师盛况,也是公开公证师徒关系,免得日后纠纷。
四是学习“真本事”的心态需要。男儿膝下有黄金,只跪天地、父母、师长,如果没有学艺的精诚、迫切之心,谁也不会轻易给他人行跪拜之礼。这是表明决心,大道如水,水性趋下,跪拜行礼,以较低的姿态,更容易接受师长的给予。
展开全文
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只有通过拜师形式的传承,才被视做真正的薪火传承,没有拜师的,只能称之为“学生”、“学员”,最多称之为“记名弟子”。内外本有别,亲疏当不同,在传授技艺上,“入室弟子”和“学生”、“学员”当然有所不同。
两仪门拜师仪式:
一、准备工作
拟拜师的“徒弟”(严格说,还不是徒弟)请引荐师、保师向师父引荐获准,或者“徒弟”直接跟师父表达想拜师的心愿后,由师父择定吉日准备好三牲五果、香裱等供品;摆挂师祖和师爷画像或牌位,摆香案等。
二、拜师程序
吉时到,主礼人宣布开始
第一项:师父上香奏告(在此期间,准弟子手抄两仪拳门派门规、弟子规)
1、上香。师父净手后,焚香面向西方奉请西天佛祖、面向东南方奉请祖师爷,香插香炉。
2、奏告。行三叩首大礼后,奏告祖师和师爷,今天第xxx代弟子xxx,收纳xxx为弟子,为两仪拳传承人,请西天佛祖、列位祖师保佑。。。
3、上裱。祷告完后,上裱,行大礼,然后师父端坐于旁侧特设的座位上。
第二项:徒弟行叩拜礼
徒弟手持拜师帖跪在祖师爷像(或牌位)前,宣读拜师帖(读完后将拜师帖上呈给师父),先向祖师爷像(或牌位)行九叩首大礼;然后向师父行三叩首礼。
第三项:敬茶
徒弟向师父敬茶。
第四项:呈礼
徒弟呈上贽见礼(红包)。
第五项:签字
见证人依次在拜师帖上签字。
第六项:师徒上香叩礼
师父带领徒弟向西天佛祖和列位祖师的牌位上香,行三叩首的大礼。(从此刻起,就是正式门弟子)
第七项:合影留念
师父与徒弟合影留念,师父、徒弟再与见证人等合影留念。
三、宴会
设宴,庆祝,介绍师兄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